Observation: 沒有差異,就會被商品化: Uber & Lyft 打車王者之爭

2014/09/02

沒有差異,就會被商品化: Uber & Lyft 打車王者之爭



近來Uber在世界各地打的轟轟烈烈,但是在舊金山除了Uber之外,還有另一個競爭者,強調共乘經濟的Lyft也虎視眈眈。

NY Times 的專欄作家表示,這兩家App叫車服務,他們到處都有車、一樣便宜、有著一樣高品質的服務,對他來說,坐哪家的車都沒有差別,很難說孰優孰劣,價格、速度、司機、服務,他們兩個,都做的挺好的。

進入障礙低、替代品威脅高、產業內競爭程度大


Uber原是高級App叫車市場一方之霸,在美國一成功馬上就在世界各地設據點,募資已高達15億美金;而Lyft卻是後起之秀,比較年輕、比較小、也比較窮,去年Lyft看來也只是一個想模仿Uber追隨者,但靠著積極的擴張,及成功的行銷活動,Lyft已經成為Uber的替代品了。

然而網路平台這件事,往往最終都會是一方獨大,沒有齊頭並進這回事。因此Farhad Manjoo認為,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要嘛就是能像臉書這樣,透過網絡效應(越多人用,越有價值;越有價值,越多人想要用;更多人用,價值又變更多...),壟斷市場,讓其他人玩不下去;要不就是做出超好的產品,鞏固顧客的忠誠度,像Apple的iDevice, Google Search Engine,雖然有眾多競爭者瘋狂的模仿,但Apple, Google總是能持續強化自身產品品質、讓使用者愛不釋手,建立起長期的競爭優勢。其他搜尋引擎其實都差不多,也都找的到東西,但我們就是會用Google,這讓Google用AdWords賺了不少;Apple也是靠著一支跟其他眾多手機功能明明都差不多的iPhone賺了很多。

而目前看起來Uber不屬於任何一個。

Uber的對策?


Uber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開始嘗試運送食物(類似Spoon Rocket、Caviar)、代買日用品,甚至搬家的服務。此舉真是發揮綜效,已經有司機有車了那順便來送個貨,而且要是使用者對這類多元的服務也買單的話,那Uber App佔有用戶手機的時間就又變得更多,相對的,對手app被開啟的機會就更少了,增加了自身的差異,提高了對用戶的價值。

然而Farhad Manjoo表示,這類型的新服務,一旦成功,也會很快的被對手模仿。模仿就沒有差異化,就被商品化,商品化之後就是削價。所以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脫穎而出?

平心而論,綜觀Uber在全世界的快速布局,已經在45個國家、205個城市營運,甚至被估值高達182億美元,這方面的規模經濟當然還是樂勝Lyft,但這大概是Uber唯一的競爭優勢,不過這個競爭優勢可就沒那麼好模仿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