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ervation

2016/08/17

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課程心得

政大科智所,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課程心得

這學期在侯勝宗老師的帶領下,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切入了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這個主題。從一開始,我對這兩組名詞只有非常朦朧的了解,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探索,當別人問起我說,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時,我已經可以告訴他一個很具體的答案了。

不過,這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認識。我想,之所以這個領域如此讓人模糊不清,除了概念還很年輕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是一個橫跨相當多領域的議題,沒幾個人是真的同時在社科院、設計學院、商學院、工學院中樣樣精通的。還好,對社會企業有興趣不必等到每個學院都唸過才能夠投入。


理論閱讀:連 Michael Porter 都開始談共享價值


老師在課程上的安排,面向相當多元。從一開始讓我們讀文獻開始,讓我們從文獻中去了解社會問題背後的可能性,發現原來連 Michael Porter 都開始談共享價值,也從文章中去思考解決社會問題背後,每個時代不同哲學精神的轉變。我深感認同關於此時此刻,年輕人的意識形態,跟十年前的意識形態是完全不同的。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反課綱和洪仲丘事件,從這些事情都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這個環境,和我們上一輩的環境不同了。我們的確更加開放,但是同時間的全球化,貧富差距的擴大,我們的生存的空間更加競爭,這些運動仿佛成了年輕人憤怒的出口外,我覺得,這些事件給了我們衝擊,讓我們知道我們除了安份守己之外是還可以做些什麼的。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樣的刺激,我們明白了在社會中,我們在乎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有更多需要被關注的公眾利益,可能是弱勢,可能是一直存在但不被大眾正視的問題等著讓我們一起參與。而我認為這樣的公共參與,就是一個能使社會公眾利益越來越好的方式。我想,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就是一個可以實踐共享價值的手段。


學術理論到底能不能跟實務世界有所結合?


這門課也給了我一個很新鮮,很獨特啟發。這個想法,曾經讓我在入學前有很高的熱忱,入學一個學期之後,這樣的理想熱忱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但上完這個課之後,對這樣理想的信心我想是恢復了不少。

這個理想就是,「學術理論到底能不能跟實務世界有所結合?」當初,我在備審資料裡面寫了不少關於我有多期待能夠將所學運用,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描述,但是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之後,我真是不確定這些學習能否讓我做到這件事情。或是說我發現是我是太天真了,這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發生,至少絕對不是進入到這個研究所之後,你就能夠把理論還有實務有所結合。


理論,實務,個人價值


這裡還沒有談到第三個條件,除了理論、實務,還應該要加上一個條件,是我的個人價值,我心裡熱愛的,我所相信的事情。這三件事真的能夠找到交集嗎?我能夠發揮所學在市場上,同時這件事又是我認為有重要意義的嗎?我為什麼說新鮮獨特,因為老實說,真的有想要把學術、實務,還有信仰價值融合在一起,然後在許多場合公開論述,不要說實踐了,就連有在談論的課堂根本也是不存在。

這也是我會對這塊領域這麼有興趣的原因,因為我一直很想要能夠這麼做,真正找到一個有需要的地方,去實踐自己在過去所學的一切,這樣過去所學習的事情才有價值不是嗎。


原來學術都很出世


學期中,侯老師讓我們去參加了一場入世學術講座,這講座邀請來的人都是台灣學術界舉足輕重的商管學者,管理學院的院長、大學校長和教育部長都來了,雖然整個活動還是很有學術研討味道,但是起碼討論的事情是越來越靠近現實世界了。

學術界充滿了許多閒置的資源,而這些資源都是能夠在社會上創造價值的資源,但是現在的學術體制並不鼓勵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參與這些與學術發表、教學不大有關係的事情實在是無益學者在學術界的地位,短期之內大概也無法為學者創造什麼金錢上的利益,所以要學者去參與現實世界的生產活動,常常誘因對他們來說是很不足的。可是國家投資了這麼多資源在學術界中,但如果這些發表每一個都是虛無飄渺,無助於國家變得更好,那到底為什麼要做?我不希望未來自己的研究指能夠束之高閣,花我大半的美好青春,結果卻不能夠影響這個世界。


令人吃驚的社企流論壇


侯老師也邀請大家去參加了社企流四週年論壇,社企流論壇讓我非常驚訝,這樣的活動內容,這樣的價格,這樣的人潮。老實說,這次的論壇內容並沒有讓我很驚豔,主要就是讓不同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對參加者分享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但重點是,竟然現場來了一千五百人,這數字如果是免費入場就很驚人了,但這是一個付費活動,平均票價是一千元台幣左右。明明是個普通的大型講座,但是竟然有這麼多人願意掏出一千元來聽這樣的分享,沒有食物,沒有交流活動,就是演講,卻吸引了一千五百人。當天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出席講話,說明了政府對社會企業的重視。我完全沒有想過原來社企流已經能夠有這樣的號召力,這是很不容易的。

其中,這一千五百人中,形形色色,但是最多還是以年輕人為主,女多於男。這些人並不是社會上已經有頭有臉有錢的人,多是學生,一千元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一筆小錢,可是這場活動竟然可以讓他用這筆為數不小的金額來交換。到底他們可以得到什麼?這些人他們在社會上影響力仍然很小,可是他們想要做些什麼讓現實生活能夠變得更好,所以他們來到這個地方,讓自己重新找到發揮自身影響力的方式—更多參與社會議題相關事務,用這一千兩百元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和自己人生未來的希望跟可能性,一千兩百元,剛剛好而已。這次的活動中,也讓我們見識到了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在台灣的發展潛力。

如果,未來能夠有更多相關學術界的優秀學者能夠在社會、市場上有所作為,創造不僅限於學術界的價值,那我相信那會是一個更健全的社會創新生態系統。


商學院的角色


課堂上,我們也時常談論到,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這件事,是跨領域的,那究竟商學院的學生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資本主義不斷的被抨擊,因為資本主義的極致就是極大化股東利益就好,然而這卻造成了眾多利害關係人的嚴重損失。可是,市場經濟雖然不完美,但市場經濟的機制卻又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市場經濟中的誘因才能夠驅動人們創造價值,進而使得資源能夠被有效率的利用。所以如何善用市場,善用合理的誘因,讓組織更有效率的創造價值,甚至永續,這不是商學院的要思考那是誰要思考呢。

另外,社會企業跟商業密切相關的,就是商業模式的建立。在商學院我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哈佛個案,每一個個案都有它獨特的商業模式,對商業模式的類型,可行性,未來的變化,我想商學院學生絕對是對商業模式會更加敏銳且有更多觀察的。不過,這只是理論上來說,我想我們缺乏的是去實踐商業模式的冒險精神,能夠快速在市場上進行測試,調整,然後再測試、調整。如同期末課堂上談到的設計思考所提到的,透過團隊合作,做使用者訪談以瞭解使用者的脈絡,和組員腦力激盪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打造出原型,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測試跟修改,最後完成這個專案—這整個過程—要讓一切能夠按部就班的發生,我想很可能也是商學院責無旁貸,如何控管整個專案的進行,組織的分工與合作,階段性目標的設定與執行,成果檢視與檢討,這不也正是一個專案管理者應該處理的議題嗎。

另一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宏碩學長的分享,談到關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開始要做永續策略規劃這件事。雖然說起來有點悲哀,因為這些大公司紛紛選擇採購這樣的服務大概只是為了把組織包裝得更精美罷了,讓社會大眾知道,噢,這家公司原來符合了這麼多的認證,如此如此實踐了這些企業社會責任耶,我不太熟這家公司,但看起來感覺真是一家不錯的良心企業,現在有良心的公司應該就是一個優質的投資標的了吧。

說到最後,這些公司之所以紛紛發布 CSR 報告書,還不是為了最大化股東利益。不過,至少這樣子是比連 CSR 報告書都沒有來得好,而且,更多人會逼不得已更加認識 CSR 的機制。除此之外,KPMG 的永續團隊也能夠讓這些檯面上的大公司更知道社會上可以和哪些團體進行合作,共同創造社會更多、更大、更多元的價值。


Design Thinking


稍微整理一下,整個學期我們看到了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邏輯論述與精神,看見了台灣目前正在運行的組織,參與了台灣最大型的社會企業論壇活動,但課程沒有停留在知識與資訊的累績,我們也動手操做了設計思考的流程。課程的時間並不足以讓我們有夠深度的操作設計思考,但這已經是過去一年所上唯一一門有真的帶同學操作設計思考的課程了。而且,如果過去一年有好好上其他老師的課程,你大概也可以很快了解設計思考的力量和用途。


規模化的迷思


最後一次上課,侯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去紅龜參訪,這次的參訪再一次給了商學院學學生一慣的思考一次反擊。紅龜是一間新創公司,專做募資平台。但這個募資平台有兩個特色,他們所有的專案都是非營利組織的專案,第二,紅龜並不會像 FlyingV 一樣,靠收取手續費維生。紅龜提供非營利組織類似貝殼放大的募資專案顧問服務,幫助案主整理專案資訊,收集製作營銷素材,和案主一同討論回饋品設計等等,但是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服務項目聽起來相當龐雜,但這個團隊只有兩個人。目的純粹就是為了幫助這些非營利組織能夠得到更多社會上的支援,並且讓這些案主真的學會如何去在網路上行銷自己的理念,知道如何和網路上的網友們對話,維護長期的關係。所以紅龜為的不是賺錢,而是讓社會上有更多好事發生。

就在這個時候,商學院的學生就會立馬思考,那要怎麼樣才能夠讓這個平台更加規模化的經營呢,因為規模化的經營能夠快速增加平台上的專案,而更多的專案選擇也更能夠增加平台上願意贊助的會員,更多的會員會帶來更多的贊助金額,讓更多專案達標,這也會吸引更多非營利組織在紅龜上架,不過這一切的發生都有一個最大的前提,不是網路平台的擴大,而是線下顧問服務的擴大規模。如果顧問服務可以標準化,有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就能服務更多非營利組織。要是我是創辦人,我就會這麼做。

但是,紅龜並沒有這麼做,因為擴大規模完全不是他們現在思考的問題,他們現在思考的是,怎麼樣能夠活下去。他們賴以為生的,是靠在平台上販售蕎麥茶和公平貿易咖啡,以賺取利潤。而且,他們追求的並不是更大,而是只要有讓這些非營利組織還有這些組織幫助的團體,能夠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那他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這跟商學院的基調,是很不一樣的,就算事業一開始瞄準的是一個小型的利基市場,但總是要把它描述的越來越大,從台灣的利基到東南亞,到亞洲甚至到歐美的利基市場等等等。

因為這些社會創業者,要的並不是更大的名聲或更多的錢,而是創造他們認同最有價值的事情。這和商學院是背道而馳的,因為這樣並沒有最大化股東利益。那這樣說的話,社會企業的路是不是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企業部門就是因為永遠都有著背後追求更高利益的動機驅動著,使得世界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那社會企業既然動機如此的不強烈,那能影響的世界是不是就很有限呢?侯老師提供了我們一些想法,老師表示,社會企業雖然不太會擴大規模,但是社會企業的生態系卻一定會不斷發展下去。Yunus 的窮人銀行並沒有無限擴張然後 IPO,但是這個商業模式卻逐漸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仿效這個模式,在更多發展中的國家,幫助更多社會上最貧窮一群人,這樣的方式同樣也會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這門課程回顧起來,內容非常豐富,但總而言之這門課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原來我真的有機會可以讓我結合所學專業,我心中所相信的信仰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利益(Benefit)。






延伸閱讀

2016/07/25

千萬不要點這篇 Growth Hacking 的文章


希望 Growth Hack 這個關鍵字還沒退燒,這是個拋磚引玉文。

5/26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科智所 95 級的楊立德 Leo 學長回來政大分享成長駭客這個題目。很多人會說,Growth Hacking   到底跟數位行銷、網路行銷、社群行銷哪裡不一樣,可參考下這兩張癮科技的圖:





本文重點主要會放在我個人對於 GH 的一些體悟。聽了學長的分享,還有過去網路上看到的資訊,我認為 Growth Hacking 大概就是這幾件事:

分析

看清楚這個生態系的模式跟結構,再看看自己產品的位置。App、電子商務和網站在意的指標都不太一樣。但不管是哪種產品 Leo 學長提醒大家,分析工具如 GA 就是你的地圖,得要透過數據才能知道你自己的現在的位置在哪,下一步可能可以往哪裡走。另外,也可從 SimilarWeb 觀察競爭對手的動態。

流量結構

流量都從哪些地方來,各自的比例是多少,我認為這是長期行銷策略須考量的重點之一。現在太多的網站/電子商務大量依靠 Facebook,動不動就是一半甚至幾乎全部的流量都是來自於 Facebook。這會有什麼問題嗎?就是會變成你對上游議價能力很低,完全被 Facebook 綁架的問題。Facebook 的付費廣告和分享機制是很好的流量來源,總是可以立即見效,特別是付費廣告,隨便丟點錢下去馬上就可以看到流量進來。但是太依賴的話,最後就只能不斷看臉書演算法臉色。

雖然臉書或是Google都很努力的在維持使用者體驗跟廣告收入間的平衡,但作為一個廣告投放者,你應該要知道今天如果你發現這裡廣告越來越好買的時候,就代表這裡的使用者體驗很可能是越來越差勁了,而體驗越來越差勁,長期來說這個平台八成就會走下坡。臉書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嗎,當然不會。所以,他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平台永續,要永續就是要維持良好甚至創造更好的使用體驗,創造更好的體驗,廣告主就會一天比一天難過,比如說最近臉書又要調整演算法,要多露出家人、朋友貼文。所以我認為不要太依賴臉書才是。有機的搜尋,直接流量,其他社群管道的開拓也不應該被忽略。

但也有人會說,真的都依賴某個管道會怎樣嗎,在這上面就是很好做啊,全世界的人都在上面不是嗎,其實現狀就是所有人(以 2C 產品來說)都被臉書綁架了,不只是被綁架,而且還是被勒索,不斷要你投注更多資源在這個管道中想辦法做出出色的內容。此外,臉書看起來五年內是不會消失的了。那就好好經營臉書,有什麼關係嗎。純粹就曝光作用來說,或許真的沒差,他流量大,只要他不倒,可以買到的流量夠,沒什麼理由不做。但是曝光帶來的客戶到底能有多合適自己,那就難說了,不過站在小編的立場反正粉絲數跟互動有增加就好啦,不需要管那麼多。


實驗

透過分析找到假說,然後設計實驗驗證是否為真。利用網路的優勢,所有人都可以快速的試錯,嘗試各種可能,但重點就是快、快、快。想到以後馬上試,試了之後馬上改,改了馬上再上,繼續觀察變化。 “Fail fast” 的進階中文翻譯—引自李仁芳老師,「小輸早輸常輸,小贏早贏常贏。」前面輸得快一點,後面才有機會早一點贏別人。


優化

最大化留存率,把每一個步驟做最細緻的拆解,讓使用者被服侍的服服貼貼。為什麼很多程式都細心的在第一次開啟時增加了貼心的功能說明,引導使用者了解功能,就是要一步步帶著你,讓你毫無阻力的黏上這款產品。如果在使用過程中,使用者碰到了任何的不順暢、疑惑甚至是挫折跟憤怒,那都很有可能是造成用戶流失的可能,很高的機率他就會放棄使用。不僅網路上是如此,實體服務(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務)也是如此。

提高一個層次來看,這不只是優化而已,而是你怎麼重新設計用戶從看到這款產品,被產品吸引,進來使用它,到用完,然後分享經驗這段歷程的使用者體驗?如果可以在每一個流程都緊緊抓牢使用者,那他絕對是怎麼樣也跑不掉了,相反的如果每一個流程都存在阻擋使用者前進的障礙時,他留下來機率當然是微乎其微。

不過,Growth Hack 最有趣的地方,是 GH 感覺神奇的很好用,彷彿什麼地方都可以來 GH 一下,事實上是也不是,因為上面提到這三件事情並不是 GH 出現後才發明的,而是老早存在的概念,只是成長駭客把很多過去沒有整合在一起的事情,包括數據分析、設計思考、UX 設計等等各種很紅的主題整合在一起了。這幾件事情被包裝成怎樣其實不重要,是不是叫  "GH" 也不重要,而是怎麼樣磨練自己運用這些技巧和 mindset,駭出產品、服務或社群的成長之道,這才是最重要的。

2016/06/19

沒有手續費的募資平台—紅龜募資平台

不收手續費的募資平台
沒有手續費的募資平台—紅龜 Red Turtle 讓好事不斷發生!

不靠手續費維生

沒有手續費,募資平台怎麼活?紅龜幫助 NPO 做群眾募資還有群募顧問服務,卻不收任何一毛錢。兩年半的時間,紅龜目前累積了四千多名會員,歷經 51 件專案,46 件成功達標,專案達成率高達 96%。提案者提供的回饋品並不是酷炫的科技產品或精緻可愛的文創商品,大多僅是將贊助者和受助者串連起來的寫的感謝信卡,和專案過程的紀錄相片。紅龜深入了解每一項專案的內容,親自造訪提案者的所在,明白而且認同了提案者的初衷與需求後,專案才有可能在紅龜上架。

靠的是信任

這不是一個靠手續費還有回饋品建構而成的平台,撐起紅龜的,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信任關係。每一次和提案者的深度的合作,還有每一次和贊助者的來回溝通中,紅龜建立起不同於其他募資平台的雙邊關係。(想知道他們怎麼賺錢,秘密在這裡。)紅龜並不追求專案數量的規模,事實上他也沒辦法以目前的組織,用同樣的品質來服務更多 NPO,但紅龜追求讓更多好事發生。

社會企業的兩難

紅龜其實大可以選擇逐步增加手續費用,這在市場上是完全合理的,而且這可以幫助組織更容易自給自足,擴大組織的規模,增加專案的數量,吸引更多的贊助會員,讓紅龜的平台還有顧問服務開始產生網絡效應和規模經濟,營運會更有效率,而且可以服務更多的 NPO。但是他們並沒有選擇這麼做。這好像是社會創業者的兩難,但其實也不是,因為他們早就已經做好選擇了。畢竟當初本來就不是為了吃很飽而來的,有點餓,又不會太餓的狀態,但能夠完全保有創辦組織時的初心,那或許就是紅龜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