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ervation: 千萬不要點這篇 Growth Hacking 的文章

2016/07/25

千萬不要點這篇 Growth Hacking 的文章


希望 Growth Hack 這個關鍵字還沒退燒,這是個拋磚引玉文。

5/26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科智所 95 級的楊立德 Leo 學長回來政大分享成長駭客這個題目。很多人會說,Growth Hacking   到底跟數位行銷、網路行銷、社群行銷哪裡不一樣,可參考下這兩張癮科技的圖:





本文重點主要會放在我個人對於 GH 的一些體悟。聽了學長的分享,還有過去網路上看到的資訊,我認為 Growth Hacking 大概就是這幾件事:

分析

看清楚這個生態系的模式跟結構,再看看自己產品的位置。App、電子商務和網站在意的指標都不太一樣。但不管是哪種產品 Leo 學長提醒大家,分析工具如 GA 就是你的地圖,得要透過數據才能知道你自己的現在的位置在哪,下一步可能可以往哪裡走。另外,也可從 SimilarWeb 觀察競爭對手的動態。

流量結構

流量都從哪些地方來,各自的比例是多少,我認為這是長期行銷策略須考量的重點之一。現在太多的網站/電子商務大量依靠 Facebook,動不動就是一半甚至幾乎全部的流量都是來自於 Facebook。這會有什麼問題嗎?就是會變成你對上游議價能力很低,完全被 Facebook 綁架的問題。Facebook 的付費廣告和分享機制是很好的流量來源,總是可以立即見效,特別是付費廣告,隨便丟點錢下去馬上就可以看到流量進來。但是太依賴的話,最後就只能不斷看臉書演算法臉色。

雖然臉書或是Google都很努力的在維持使用者體驗跟廣告收入間的平衡,但作為一個廣告投放者,你應該要知道今天如果你發現這裡廣告越來越好買的時候,就代表這裡的使用者體驗很可能是越來越差勁了,而體驗越來越差勁,長期來說這個平台八成就會走下坡。臉書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嗎,當然不會。所以,他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平台永續,要永續就是要維持良好甚至創造更好的使用體驗,創造更好的體驗,廣告主就會一天比一天難過,比如說最近臉書又要調整演算法,要多露出家人、朋友貼文。所以我認為不要太依賴臉書才是。有機的搜尋,直接流量,其他社群管道的開拓也不應該被忽略。

但也有人會說,真的都依賴某個管道會怎樣嗎,在這上面就是很好做啊,全世界的人都在上面不是嗎,其實現狀就是所有人(以 2C 產品來說)都被臉書綁架了,不只是被綁架,而且還是被勒索,不斷要你投注更多資源在這個管道中想辦法做出出色的內容。此外,臉書看起來五年內是不會消失的了。那就好好經營臉書,有什麼關係嗎。純粹就曝光作用來說,或許真的沒差,他流量大,只要他不倒,可以買到的流量夠,沒什麼理由不做。但是曝光帶來的客戶到底能有多合適自己,那就難說了,不過站在小編的立場反正粉絲數跟互動有增加就好啦,不需要管那麼多。


實驗

透過分析找到假說,然後設計實驗驗證是否為真。利用網路的優勢,所有人都可以快速的試錯,嘗試各種可能,但重點就是快、快、快。想到以後馬上試,試了之後馬上改,改了馬上再上,繼續觀察變化。 “Fail fast” 的進階中文翻譯—引自李仁芳老師,「小輸早輸常輸,小贏早贏常贏。」前面輸得快一點,後面才有機會早一點贏別人。


優化

最大化留存率,把每一個步驟做最細緻的拆解,讓使用者被服侍的服服貼貼。為什麼很多程式都細心的在第一次開啟時增加了貼心的功能說明,引導使用者了解功能,就是要一步步帶著你,讓你毫無阻力的黏上這款產品。如果在使用過程中,使用者碰到了任何的不順暢、疑惑甚至是挫折跟憤怒,那都很有可能是造成用戶流失的可能,很高的機率他就會放棄使用。不僅網路上是如此,實體服務(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務)也是如此。

提高一個層次來看,這不只是優化而已,而是你怎麼重新設計用戶從看到這款產品,被產品吸引,進來使用它,到用完,然後分享經驗這段歷程的使用者體驗?如果可以在每一個流程都緊緊抓牢使用者,那他絕對是怎麼樣也跑不掉了,相反的如果每一個流程都存在阻擋使用者前進的障礙時,他留下來機率當然是微乎其微。

不過,Growth Hack 最有趣的地方,是 GH 感覺神奇的很好用,彷彿什麼地方都可以來 GH 一下,事實上是也不是,因為上面提到這三件事情並不是 GH 出現後才發明的,而是老早存在的概念,只是成長駭客把很多過去沒有整合在一起的事情,包括數據分析、設計思考、UX 設計等等各種很紅的主題整合在一起了。這幾件事情被包裝成怎樣其實不重要,是不是叫  "GH" 也不重要,而是怎麼樣磨練自己運用這些技巧和 mindset,駭出產品、服務或社群的成長之道,這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