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ervation: 週三讀書會:蕭瑞麟教授 思考的脈絡之22K該不該處罰企業?

2015/07/10

週三讀書會:蕭瑞麟教授 思考的脈絡之22K該不該處罰企業?



從上週三的讀書會開始,在政大的研究所生涯算是正式展開了。這週讀書會則是我最期待的蕭瑞麟老師來帶同學們一起討論,「政府要處罰企業只給年輕人22K,應不應該?」

兩個小時過的飛快,我想那是因為我在這裡遇見了一流的教育者/研究者,一流的業界前輩/博班學長,還有好幾十位背景迥異但都各有來頭的同學們。和這麼多優秀的師長和同學們一起討論這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議題,著實會讓自己心裡有些許的不安,對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充滿不確定感。

對未知的不安全感


但這種不安全感,往往是挺好的。這代表自己正在往一個全新、未知的領域前進,而不是只是待在自己最舒適又熟悉區域裡活著。如果大部分的時候你都覺得很安全,那可能這個地方已經不夠有挑戰性了。這是一位英文系的教授在我們討論魔戒的時候告訴我們的,他說如果你們現在覺得(上他的課)有點沒安全感,那是很正常的。現在想想真是很貼切阿。

領域再怎麼跨,使用者是共同的脈絡


老師先簡單談了他自身的經驗。蕭老師跟很多我在商管學院碰到的老師很類似的地方就是他們原來都不是學商,而是理工科。老師說他曾經做過電機、半導體、資訊、計程車、韓流、旅館、家具、甚至是故宮的案子,這幾個看似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使用者卻是他們共同的脈絡。

換句話說,只要跟人有關,就有使用者的脈絡,有使用者的脈絡就可以來思考要如何做出使用者真正喜歡,解決他們問題的創新。

老師問:什麼是脈絡?


前半段老師透過幾次提問,帶同學們簡單討論關於「脈絡」的問題。因為一直耳聞老師十分擅長在課堂中循循善誘,所以我這次也特別注意老師課堂進行的方式,還有和同學們互動的技巧,想觀察看看老師到底是怎麼做的。

脈絡是什麼?經過不同同學輪流發言,老師為大家整理出幾個重點:脈絡關乎行為和規則。而這個總結歸納的動作,幾乎是貫穿了整個討論。每問完幾個問題,老師就會請一個同學來總結前面所回答的內容,歸納整理,雖然學生不見得每次回答都會到位,但老師很會圓話,「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聽了會說「噢!是本位主義」他也很善於簡短摘取同學論述的重點,更鮮明的呈現出這段話的立場。而且他在聆聽的過程會用肢體和聲音表現出他的專注和正面的回饋,這使得台下的同學可以很放心、更自在的闡述個人的看法。

老師再問:什麼是使用者脈絡?


在思考的脈絡一書中,簡單來說也就是,使用者真正的痛點是什麼?同學便以比起DOS介面更符合使用者脈絡的圖型介面GUI來舉例,GUI就是一個解決以前電腦介面很不友善的問題,讓更多人可以更輕易的使用電腦。

組織脈絡、機構脈絡又是什麼?


老師特別定義了組織脈絡,較專指在A組織要學習B組織的最佳實務時,產生水土不服的原因。機構脈絡則是無形中,由外界而來的宰治力。有點抽象,老師信手拈來,就拿大家現場都不太舉手的現象來解釋,問我們說,你們都不舉手這是什麼樣的脈絡?老師繼續說明:新加坡整個教室都是搶著舉手,因為他們的成績差一個等地,出社會薪水就差台幣一萬塊;英國也是整個教室搶著舉手,但那是因為他們迫不及待想要把老師打倒,問到老師回答不出來他就覺得很爽,很有成就感。

年輕人只拿22K,該處罰企業嗎?


台灣政府三年多前推出就業方案,鼓勵企業以2萬2000元(22K)月薪僱用大專畢業生。人力業者昨公布最新調查仍發現,有29%受訪社會新鮮人起薪不到2萬。勞團昨痛批「22K遺毒」讓青年貧窮化,一名月領不到19K的大學畢業生受訪更說:「想買一支智慧型手機,也要不吃不喝2個月才買得起。」

「被22K遺毒害慘」今年剛從大學傳播科系畢業的喬喬昨在記者會上說,她畢業後到影像製作公司擔任執行企劃,起薪2萬1000元,每天工作12小時,天天爆肝加班卻沒有加班費,過的是「一回家就睡覺,一醒來就工作」的生活,8月間決定離職,至今未能找到正職。

因薪資太低不願曝光的謝小姐昨受訪說,她今年在台北念完大學後,回台中擔任一所學校的約聘人員、月領1萬8780元,扣除每月要還的5000元學貸,剩下的1萬3000多元用在交通與餐費後所剩無幾。偶爾透支,還要跟家長周轉一點零用錢,薪資過低,讓她想要一隻智慧型手機的願望也成為奢望,估計要不吃不喝2個月才買得起,她說:「22K政策的遺毒真的害慘青年。」 

教育部昨說,3年前推22K政策時,是希望讓社會新鮮人在找工作不易情況下,能有機會進入職場體驗實習,不能將青年低薪與22K政策掛在一起。勞委會主委潘世偉則指,金融海嘯已過,企業給薪仍向下沉淪是不對的,企業對員工照顧不夠,應好好檢討。

若是企業不改善此狀況,政府應該處罰企業嗎?


正方 VS 反方 VS 第三方


以上就是這次討論的題目。重頭戲來了,老師把同學分成三等份,一邊是同意處罰企業,一邊是不同意處罰,最後的第三方則是負責要跳脫兩者提出全新論點。沒錯,就是類似以辯論的方式來進行這個議題的辯證。

正方的辯友提出這是種聯合壟斷,形同聯合漲價/降價。反方則是以勞動市場如何界定?壟斷情形如何判斷?也進一步提出應尊重市場自由機制,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免得造成勞動過剩。在來回的攻防中,老師不時以簡單一句話或是一個名詞為同學的發言下一個漂亮的註解,讓所有人更容易聽懂各種不一樣論點。

老師這題目挑得也真妙,一方面是22K的議題和我們每個人都很貼近,再來則是要討論這議題考經濟學的就很容易用經濟學來思考,考法律的就很容易從法規的角度來思考,當然還有一種是,有工作經驗很瞭解企業主的思考脈絡,就很容易從資方角度去思考。我則是開始暗自的佩服大家的發言實在都相當有料阿...!

不過我想最厲害的還是老師,辯論要辯得起來,他作為一個引導的角色,不論是談到經濟學、法律、業界經驗還是公共政策,完全不會顯得捉襟見肘,好像什麼東西他都可以跟你聊得很深入一樣。我想這也是老師自己對此議題早已有充足準備的展現。

老師並不是真的想讓我們辯論。他安排了一位博班學長扮演企業董事長/勞委會/教育部...等不同單位來表現當事人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

董事長:企業不賺錢就是罪惡,如果政府沒了補助,我就不會多聘人;如果處罰我,我就搬家。(資方的思考很單純,不難理解)

勞委會:勞委會的唯一工具就是補貼(現在出問題我也只能這樣做)但如果動作太大,經濟部就會跳腳,因為企業就會選擇出走,就沒人繳稅給台灣了。所以可能的作法就會是,全面性的提高最低工資,也是一種變相的全面處罰。

最後則是要交給第三方提出跳脫此問題的論述了。
大致上就是從勞工、企業、政府三個角度去思考。勞工如果不滿應該罷工、或是去進修(增加自身價值)或是去創業。

企業面則是提出,應該讓人才可以22K進50K出,能自行培育人才。

政府:提出教育部應為產學落差負責,怎麼讓學生學了一堆工作上用不到的東西?此時扮演教育部的博班學長發言:我們一直都有產學合作,也別忘了高職系統,只不過,學有專長的餐旅科系就業率不到三成,企業還是不要。

老師發言


這次的討論,並沒有任何結論,沒有指出誰對誰錯,沒有說勞方/資方/政府就是該死,但就是讓大家討論。基本上,討論的核心的就是老師三個不同層次的「脈絡」。

1. 勞工、企業和政府「使用者脈絡」,他們為何不xxx,或是他們為何要xxx,通常背後會有很多理由促使他們這麼做。
2. 企業的組織脈絡:這點和 Christensen 在《創新的兩難》一書中提到的價值網絡概念很接近,為什麼一家公司的研發中心,即使是專業工科背景畢業的學生他也不喜歡,或是不願意給更高的薪水,是因為研發中心使用的儀器,光是靠他們過去學的電磁學等基本理論是不夠的,公司一樣要請資深的員工去訓練他們使用,如此公司便要負擔教育他的成本,更別說基本的勞保健保,或甚至說他學完搞不好就又想辭職了。這樣為什麼要給他更高的薪水?還是企業更應該花多一點錢請高級外勞?
3. 機構脈絡:機構脈絡倒是有幾個蠻具體的答案,像是台灣過去代工的榮景,形塑了某種名為 「Cost Down 最高」的國家氛圍,這使得台灣的企業主冥冥之中認為過去就是這樣節省過來的,今後也應是如此。

小結(共識):22K 是個錯誤命題


因為我們很清楚的發現,議題背後的問題錯綜複雜,並不是處不處罰或是怎麼只有22K 這麼低的問題而已。而是每個使用者(角色)/組織/機構都有各自其背後的脈絡而形成了目前的窘境,但是要滿足這麼多的脈絡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現在想得出來應該就可以去當國策顧問了。

課堂結尾


這裡畢竟還是學校,老師畢竟還是老師,台下坐的畢竟還是學生(未來的勞工角色),我們終究開始反省未來的勞工怎樣才能不會研究所畢業只拿 28K ?又或者怎麼有人可以一畢業就有 5、60K?政大的資源擺在那邊給你們自由使用,我們這些未來的勞工會怎麼用?

歸納三點:1<2<3=A


最後的最後,每一組同學必須歸納出三點,這三點必須要有層次,後者要比前者更複雜一些,但三點要有一個共同的主軸。並且,不准重複前面任何人講過的內容。

這其實就是蕭老師著作《思考的脈絡》每一章的結構,點出個案中不同角色的脈絡後,開始歸納,想辦法跳出框架來思考(不能重複講過的),有時候真的可以找出有助於個案解決問題的洞見,有時候也許只是一種新的「觀察」,不見得有什麼建設性,但就是一種你個人獨到的觀點。

每一組都提出了自己的三點和其主題,老師很給面子的都給予正面的回應,沒有打擊大家信心。然而有一組同學確實給出了很完整,老師沒提過,很合邏輯的,以「點、線、面」來描述勞工、企業、政府三者的自己,還有和他人的互動關係,著實精采。

我歸納的三點:聚焦在價值創造— 22K , 32K , 50K



1. 22K 是基本普通大學畢業生的能力,也是大家普遍覺得偏低的薪資,但是你如果想要跳脫這個困境,那就想辦法在出社會前好好善用身邊的資源增加自己的價值吧。

2. 32K 是 22K+政府補助的 10K,但那並不是真正的 32K 。政府可以有所作為,不管是提昇最低薪資還是產學合作,但是如果只是靠政府才能多出 10K ,哪天政府就像現在補助到國庫沒錢怎麼辦,是否只能被打回原形?因為企業還是只願意用 22K 雇我,那薪資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3. 50K 不代表這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了,在課堂中,我把 50K 理解成是大部分人心中某一個理想的薪資,數字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是否真正創造出___K(___=某個理想的數字)的價值?我們是否能夠創造出自己希望自己理想中的價值?

這個價值我不覺得應該侷限在於,我們可以為資方節省多少時間和麻煩,解決他多少問題或是幫他多賺多少錢來衡量。

如果我們很會罷工,很會爆料資方有多血汗,很會製造輿論壓力,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價值?如果我們很會跟政府抗爭,很會做政治幕僚,進而去影響政策走向,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價值?

又或者從基本的經濟概念來看,現有薪資水準(勞動需求價格)不合我意,我當然拒絕勞動供給。但是我是否有能力自由移動到不同的勞動市場? A 地薪資太低,我有沒有能力/意願自由移動到水準較高的 B 地找工作?

身為勞工角色的我們有很多方向可以選擇。但我想我會繼續思考,我要如何創造出我自己理想中的價值出來。

Takeaway:1<2<3=A



老師告訴我們,不斷的歸納輪迴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能力。在企業裡很多人你給他一小時他歸納不出三點。有效、有智慧的歸納三點,具備脈絡的總結能力,是非常有用的。這個歸納動作不難理解,但是要能夠像蕭老師這樣出神入化的智慧歸納,我想那是經過千錘百鍊後才能習得的,我非常期待未來能在課堂上繼續跟蕭老師學習這項有趣的技能。



Photo via dynamosquit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