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在侯勝宗老師的帶領下,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切入了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這個主題。從一開始,我對這兩組名詞只有非常朦朧的了解,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探索,當別人問起我說,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時,我已經可以告訴他一個很具體的答案了。
不過,這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認識。我想,之所以這個領域如此讓人模糊不清,除了概念還很年輕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是一個橫跨相當多領域的議題,沒幾個人是真的同時在社科院、設計學院、商學院、工學院中樣樣精通的。還好,對社會企業有興趣不必等到每個學院都唸過才能夠投入。
理論閱讀:連 Michael Porter 都開始談共享價值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樣的刺激,我們明白了在社會中,我們在乎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有更多需要被關注的公眾利益,可能是弱勢,可能是一直存在但不被大眾正視的問題等著讓我們一起參與。而我認為這樣的公共參與,就是一個能使社會公眾利益越來越好的方式。我想,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就是一個可以實踐共享價值的手段。
學術理論到底能不能跟實務世界有所結合?
這門課也給了我一個很新鮮,很獨特啟發。這個想法,曾經讓我在入學前有很高的熱忱,入學一個學期之後,這樣的理想熱忱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但上完這個課之後,對這樣理想的信心我想是恢復了不少。
這個理想就是,「學術理論到底能不能跟實務世界有所結合?」當初,我在備審資料裡面寫了不少關於我有多期待能夠將所學運用,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描述,但是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之後,我真是不確定這些學習能否讓我做到這件事情。或是說我發現是我是太天真了,這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發生,至少絕對不是進入到這個研究所之後,你就能夠把理論還有實務有所結合。
理論,實務,個人價值
這裡還沒有談到第三個條件,除了理論、實務,還應該要加上一個條件,是我的個人價值,我心裡熱愛的,我所相信的事情。這三件事真的能夠找到交集嗎?我能夠發揮所學在市場上,同時這件事又是我認為有重要意義的嗎?我為什麼說新鮮獨特,因為老實說,真的有想要把學術、實務,還有信仰價值融合在一起,然後在許多場合公開論述,不要說實踐了,就連有在談論的課堂根本也是不存在。
這也是我會對這塊領域這麼有興趣的原因,因為我一直很想要能夠這麼做,真正找到一個有需要的地方,去實踐自己在過去所學的一切,這樣過去所學習的事情才有價值不是嗎。
原來學術都很出世
學期中,侯老師讓我們去參加了一場入世學術講座,這講座邀請來的人都是台灣學術界舉足輕重的商管學者,管理學院的院長、大學校長和教育部長都來了,雖然整個活動還是很有學術研討味道,但是起碼討論的事情是越來越靠近現實世界了。
學術界充滿了許多閒置的資源,而這些資源都是能夠在社會上創造價值的資源,但是現在的學術體制並不鼓勵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參與這些與學術發表、教學不大有關係的事情實在是無益學者在學術界的地位,短期之內大概也無法為學者創造什麼金錢上的利益,所以要學者去參與現實世界的生產活動,常常誘因對他們來說是很不足的。可是國家投資了這麼多資源在學術界中,但如果這些發表每一個都是虛無飄渺,無助於國家變得更好,那到底為什麼要做?我不希望未來自己的研究指能夠束之高閣,花我大半的美好青春,結果卻不能夠影響這個世界。
令人吃驚的社企流論壇
侯老師也邀請大家去參加了社企流四週年論壇,社企流論壇讓我非常驚訝,這樣的活動內容,這樣的價格,這樣的人潮。老實說,這次的論壇內容並沒有讓我很驚豔,主要就是讓不同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對參加者分享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但重點是,竟然現場來了一千五百人,這數字如果是免費入場就很驚人了,但這是一個付費活動,平均票價是一千元台幣左右。明明是個普通的大型講座,但是竟然有這麼多人願意掏出一千元來聽這樣的分享,沒有食物,沒有交流活動,就是演講,卻吸引了一千五百人。當天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出席講話,說明了政府對社會企業的重視。我完全沒有想過原來社企流已經能夠有這樣的號召力,這是很不容易的。
其中,這一千五百人中,形形色色,但是最多還是以年輕人為主,女多於男。這些人並不是社會上已經有頭有臉有錢的人,多是學生,一千元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一筆小錢,可是這場活動竟然可以讓他用這筆為數不小的金額來交換。到底他們可以得到什麼?這些人他們在社會上影響力仍然很小,可是他們想要做些什麼讓現實生活能夠變得更好,所以他們來到這個地方,讓自己重新找到發揮自身影響力的方式—更多參與社會議題相關事務,用這一千兩百元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和自己人生未來的希望跟可能性,一千兩百元,剛剛好而已。這次的活動中,也讓我們見識到了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在台灣的發展潛力。
如果,未來能夠有更多相關學術界的優秀學者能夠在社會、市場上有所作為,創造不僅限於學術界的價值,那我相信那會是一個更健全的社會創新生態系統。
商學院的角色
課堂上,我們也時常談論到,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這件事,是跨領域的,那究竟商學院的學生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資本主義不斷的被抨擊,因為資本主義的極致就是極大化股東利益就好,然而這卻造成了眾多利害關係人的嚴重損失。可是,市場經濟雖然不完美,但市場經濟的機制卻又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市場經濟中的誘因才能夠驅動人們創造價值,進而使得資源能夠被有效率的利用。所以如何善用市場,善用合理的誘因,讓組織更有效率的創造價值,甚至永續,這不是商學院的要思考那是誰要思考呢。
另外,社會企業跟商業密切相關的,就是商業模式的建立。在商學院我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哈佛個案,每一個個案都有它獨特的商業模式,對商業模式的類型,可行性,未來的變化,我想商學院學生絕對是對商業模式會更加敏銳且有更多觀察的。不過,這只是理論上來說,我想我們缺乏的是去實踐商業模式的冒險精神,能夠快速在市場上進行測試,調整,然後再測試、調整。如同期末課堂上談到的設計思考所提到的,透過團隊合作,做使用者訪談以瞭解使用者的脈絡,和組員腦力激盪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打造出原型,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測試跟修改,最後完成這個專案—這整個過程—要讓一切能夠按部就班的發生,我想很可能也是商學院責無旁貸,如何控管整個專案的進行,組織的分工與合作,階段性目標的設定與執行,成果檢視與檢討,這不也正是一個專案管理者應該處理的議題嗎。
另一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宏碩學長的分享,談到關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開始要做永續策略規劃這件事。雖然說起來有點悲哀,因為這些大公司紛紛選擇採購這樣的服務大概只是為了把組織包裝得更精美罷了,讓社會大眾知道,噢,這家公司原來符合了這麼多的認證,如此如此實踐了這些企業社會責任耶,我不太熟這家公司,但看起來感覺真是一家不錯的良心企業,現在有良心的公司應該就是一個優質的投資標的了吧。
說到最後,這些公司之所以紛紛發布 CSR 報告書,還不是為了最大化股東利益。不過,至少這樣子是比連 CSR 報告書都沒有來得好,而且,更多人會逼不得已更加認識 CSR 的機制。除此之外,KPMG 的永續團隊也能夠讓這些檯面上的大公司更知道社會上可以和哪些團體進行合作,共同創造社會更多、更大、更多元的價值。
Design Thinking
稍微整理一下,整個學期我們看到了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邏輯論述與精神,看見了台灣目前正在運行的組織,參與了台灣最大型的社會企業論壇活動,但課程沒有停留在知識與資訊的累績,我們也動手操做了設計思考的流程。課程的時間並不足以讓我們有夠深度的操作設計思考,但這已經是過去一年所上唯一一門有真的帶同學操作設計思考的課程了。而且,如果過去一年有好好上其他老師的課程,你大概也可以很快了解設計思考的力量和用途。
規模化的迷思
最後一次上課,侯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去紅龜參訪,這次的參訪再一次給了商學院學學生一慣的思考一次反擊。紅龜是一間新創公司,專做募資平台。但這個募資平台有兩個特色,他們所有的專案都是非營利組織的專案,第二,紅龜並不會像 FlyingV 一樣,靠收取手續費維生。紅龜提供非營利組織類似貝殼放大的募資專案顧問服務,幫助案主整理專案資訊,收集製作營銷素材,和案主一同討論回饋品設計等等,但是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服務項目聽起來相當龐雜,但這個團隊只有兩個人。目的純粹就是為了幫助這些非營利組織能夠得到更多社會上的支援,並且讓這些案主真的學會如何去在網路上行銷自己的理念,知道如何和網路上的網友們對話,維護長期的關係。所以紅龜為的不是賺錢,而是讓社會上有更多好事發生。
就在這個時候,商學院的學生就會立馬思考,那要怎麼樣才能夠讓這個平台更加規模化的經營呢,因為規模化的經營能夠快速增加平台上的專案,而更多的專案選擇也更能夠增加平台上願意贊助的會員,更多的會員會帶來更多的贊助金額,讓更多專案達標,這也會吸引更多非營利組織在紅龜上架,不過這一切的發生都有一個最大的前提,不是網路平台的擴大,而是線下顧問服務的擴大規模。如果顧問服務可以標準化,有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就能服務更多非營利組織。要是我是創辦人,我就會這麼做。
但是,紅龜並沒有這麼做,因為擴大規模完全不是他們現在思考的問題,他們現在思考的是,怎麼樣能夠活下去。他們賴以為生的,是靠在平台上販售蕎麥茶和公平貿易咖啡,以賺取利潤。而且,他們追求的並不是更大,而是只要有讓這些非營利組織還有這些組織幫助的團體,能夠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那他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這跟商學院的基調,是很不一樣的,就算事業一開始瞄準的是一個小型的利基市場,但總是要把它描述的越來越大,從台灣的利基到東南亞,到亞洲甚至到歐美的利基市場等等等。
因為這些社會創業者,要的並不是更大的名聲或更多的錢,而是創造他們認同最有價值的事情。這和商學院是背道而馳的,因為這樣並沒有最大化股東利益。那這樣說的話,社會企業的路是不是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企業部門就是因為永遠都有著背後追求更高利益的動機驅動著,使得世界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那社會企業既然動機如此的不強烈,那能影響的世界是不是就很有限呢?侯老師提供了我們一些想法,老師表示,社會企業雖然不太會擴大規模,但是社會企業的生態系卻一定會不斷發展下去。Yunus 的窮人銀行並沒有無限擴張然後 IPO,但是這個商業模式卻逐漸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仿效這個模式,在更多發展中的國家,幫助更多社會上最貧窮一群人,這樣的方式同樣也會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這門課程回顧起來,內容非常豐富,但總而言之這門課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原來我真的有機會可以讓我結合所學專業,我心中所相信的信仰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利益(Benefit)。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