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講座找了各種大咖來賓來分享,理所當然的,聽眾們的一定也都是帶著高度的期待而來,我也不例外,但我想,今天的講座我們都失望了。只能怪可憐的與談教授一夜之間就把自己弄黑掉了。
但還是先別管失控的與談教授了,談談李開復先生演講的內容吧。
你知道嗎?
我非常喜歡李開復先生的開場,或是某種程度上是我喜歡被電的感覺,他一連問了三個問題,請台下知道的人舉手:
如果你都知道代表大概還蠻有李先生所說的世界觀,不過在場舉手的人寥寥無幾,凸顯了我們這些台下朋友們的世界觀是多麼的貧乏。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我們這些人講世界觀的重要性跟急迫性就不言而喻了。不過好險,他講的這些事情Google都還查的到就是。然而客觀的說,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確實花太多時間去看一些不是那麼值得我們花時間注意的媒體了,所以李開復先生認為,我們應該花上三分之二的時間去好好看看這些更值得我們花時間關注的媒體,是哪些媒體呢?就是那些你我平常都不會看的大概就是了。
演講的主題是世界觀,我本來以為他會談談他個人在不同國家文化下工作的經歷讓大家開開眼界,畢竟他待過為微軟、Google跟Apple,應該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才是。但是,他反而是不斷強調,台灣學生應積極像國外發展,去去去,去美國,去留學,去實習,去工作,然後再回台灣貢獻,像是張忠謀這樣。理由是因為最優秀的教育環境、科技創新都在美國,所以應該去那裡。總之,鼓勵大家出國就對了。
他也以目前當紅的公司舉例,這些公司不只是有服務或技術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快速的向全世界的市場擴張,而不是只侷限在母國市場。像是Uber, 淘寶,但是如果我們對比台灣的大車隊和電腦家,同樣他們有類似優秀的服務,也是國內的龍頭,但是他們並沒有像Uber或阿里像全球擴張的如此積極,李開復先生認為這樣被國內市場的天花板限制住是相當可惜的。
最後的QA時間,前面三個被教授點中的恰巧都是陸生,不曉得是教授太會選了呢,還是因為真的都是陸生在舉手而且還坐很前面,所以點中陸生的機率如此之高?值得注意的是,陸生的積極主動是台灣學生不可忽視而且應該效法的。教授後來就開始點會場後方的同學,雖然只有兩位,但就都是台灣同學了。
3 Lessons Learned
演講還有其它內容,但我就從中挑三件我認為比較值得談的事情吧。
一、關於實習
李開復先生說,暑假去實習,不然通常就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去嘗試你覺得你喜歡的工作,不管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不管你發現你很喜歡或你覺得這裡有夠爛,那都是一種收獲,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且,要爭取前往總部,去阿里,不要只待在台灣,要想辦法去杭州;去Google就想辦法去Google US。甚至你要爭取去最核心的部門,比如Google的Search或是安卓,或是像Apple的Design,李先生認為去Google當業務或是人資是被邊緣化的角色。但是,越龐大的組織,越想靠近核心就越是困難,除非你有深厚交情或是身懷絕技。相反地,組織越小越精簡,你就越有機會靠近核心,就算交情淺薄,我想這就是加入新創公司或組織的最大優點之一—可以更貼近觀察整個組織核心的運作,甚至有機會影響它,不會只是在某個神經末梢從事像李先生所說邊緣化的工作。
不過,雖然說去總部最好,但李開復先生則分享,有一個台灣學生為了去Google實習,無所不用其極跑去沒什麼人知道的印度Google當海外實習生,因為他強大的意志幫助他順利達成了目的:到Google實習。
二、未來十年,你可能就被電腦取代
與談人提到了與不同國家學生競爭的問題,但李先生認為根本沒有這回事,他認為要擔心的十年後的機器人跟電腦,很有可能會取代你我現在的工作。因此李先生建議應設法找到那種是電腦無法取代的工作深入發展。
談到這裡不得不又再次呼應Peter Thiel提到,電腦跟人不是競爭,並非替代品的關係,而是互補品,故應該思考電腦可以幫人類完成什麼事情,電腦是工具,不是另一個競爭者。有些事你比不贏電腦的,比如運算速度。但是要做一台可以跟你三對三鬥牛的機器人出來,還打的贏真人,目前應該還是只能在2K裡辦到。所以綜合來說,應善用和自己互補的科技,去產生不管是人還是電腦都無法輕易替代的產品。
三、可以出國就出國吧
我一直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在研究所出國交換,而且我也真的覺得一開始李開復先生實在說的太崇洋媚外,似乎什麼都是國外的比較。但是越長越大,越明白確實人除了內自省外,外界的刺激也是有相當影響力的,原本我不覺得我不認識台灣,但是當我在台東待了三個禮拜,我明白我完全不認識台灣。我發現,我們不會覺得自己不認識這個世界,直到我們去到另一個世界。又受了這次演講影響,我想未來我會盡量多去接收不同外界的刺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