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ervation: 第一次學費繳得心甘情願--企業政策

2014/01/31

第一次學費繳得心甘情願--企業政策


這學期體驗了當企管系學生的滋味,英文系只修了一門,企管修了五門,裡面又有兩門可說是天堂跟地獄之別,其中令人聞風喪膽當然就屬企管系大四的必修--企業政策

血淚甘苦辛酸就別談了,跨年隔壁在狂歡,自己關在自習室裡看書也甭說了~

上完這門課,大家大概都是覺得收穫豐碩,但是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關鍵就在於這門課的老師--林明杰教授。老師在課程內容的安排,質量之高!他用了兩本都叫策略管理的課本,一本中文一本英文,但兩者策略思考方式迥異,但兩本同捆通通一學期上完。

英文本H&J其實是比較適合初次接觸的讀者認識策略管理,裡面有豐富的案例支持,可以順順的讀完,其中大部份的內容又是企管系大一到大三學的,所以其實應該算是較好讀的一本。司徒老師的著作,剛開始看真是硬的啃不下去,兩本有一些些地方一樣,但有很多內容,司徒老師有他的「新論」是和傳統策略管理不同的,原因是,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大概都是為了補充傳統策略管理上的不足。

譬如說,司徒老師在第二章就比較了一下傳統策略制定和他的新論之不同處,我挑了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

1. 環境分析缺乏焦點

簡單來說就是批評在尚未有策略方向前,盲目的SWOT分析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SWOT到最後其實無益於本企業策略的制定。作者強調,應該要先有具體的策略方案,才能進行外部分析,否則只要不是組織內部的資訊通通都可以是外部分析的資訊,那各家公司分析出來的大概也都差不多,都是些產業資訊跟發展趨勢,如果沒有特定的策略方向,那同樣在中國同樣做智慧型手機的小米、魅族、中興,外部分析的結果很可能是很相似的,但事實上,他們的策略絕對是不同的,而其策略所面臨的威脅與機會,也絕對不會相同。所以,若是沒有策略方向就直接分析,最後分析出來的資訊根本就派不上用場。

2. 未考慮「條件之高下取決於策略」

意思就是,這件事對企業來說,究竟是優勢,還是劣勢,不是一定的。試問,桌上型電腦跟筆記型電腦,哪一個比較好?第一個反應該會是:看你要怎麼比阿!同價位比打Game的爽度,一定是桌機比較好;如果要只要打報告討論,需要在外使用,當然是筆電比較好阿。所以重點是,「看你怎麼比」,這件事指的就是企業的策略到底是什麼,有了這個,才能斷定孰優孰劣。所以作者說,過去在進行SWOT時,分析者其實內心都已經默默為企業制定了某一種策略了,他才能去分辨哪個是優勢,哪個是劣勢。而此書的主張就是要先把這些隱隱約約的策略方案明朗化,再進行分析,工作就會順暢許多了。

那可能就會有個疑問,那就是什麼策略都沒有要怎麼辦!所以司徒老師在書的後半部就告訴了大家一個可以清楚將策略思考以圖表的方式整理呈現,也是我個人認為此書最經典的部份--策略矩陣分析法。聽說這是相當獨步的一個策略分析方法,是司徒老師自己發明的,國外比較晚才有人開始研究,是叫做策略地圖的樣子。


策略矩陣就長這樣!很醜,沒錯,看不懂,沒錯,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反應。但仔細了解之後,才慢慢明白這個矩陣的強大。矩陣幫助企業把各價值單元羅列出來(資訊系統、通路、品牌...),再用其獨特的六構面(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目標市場區隔與選擇、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地理涵蓋範圍、競爭優勢)可以把這六構面想像成是分析企業各項特質的六種分類法,各有其內涵,有興趣可以去參考原著作。

那一格一格的,叫做策略點,也就是該價值單元,在某一構面下的狀態,每一格都有其意義,畫箭頭的意思就是因為這個策略點導致了下個策略點,這個又導致了那個...所以造成某某結果。以此一步步形成企業自己獨有的一種策略。

這真的沒那麼好懂,但重點是,這樣的分析方法,讓策略制定者可以擁有系統性的思考方式,也讓彼此可以更容易的討論溝通策略方案,並且讓策略可以具象化。

以上是課本內容的一小小部分而已,除了將兩本課本上完,事實上這些內容主要是同學報告完的,每一組總共會上台四次,正式報告,寫逐字稿,背稿,並試著用講的,講給大家聽。課本的每一章,都要整理、討論,交書面報告。還有兩三本非課本的讀物像藍海策略台灣版改變世界的任天堂有共鳴那就對了、大前研一短篇,還有一些是個案集。最後的期末報告,老師讓我們去訪問在中央EMBA的學長姊,也就是那些來進修的企業高階主管,他們會跟同學介紹自己的產業環境、策略等等,我們要交一份完整包含其產業狀況、趨勢、企業現狀、目前、未來策略。然後呢!還要考期初、期中、期末考!!

這就是這堂課讓我覺得學費繳的很值得的原因(苦笑)。不過,在這裡我還有學到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學習如何講道理。

以前聽很多人說,企管學出來,產、銷、人、發、財樣樣會,但樣樣都不精,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之前上經濟學洪秀婉老師如此說,林明杰老師也如此說,學企管,是要學怎麼講道理。五管不見得全部都可以自己來,但是企管人應該要能從訊息當中,釐清問題,找到問題的關鍵,提出建議,「講道理」,林老師說,這其實就是管理學中所說的概念化能力能看出事件和事件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掌握全局、找到重點這是一位管理者所需具備的能力,也可以說是一位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換句話說,學企管,應該是要學會如何當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但絕對不是說學完這一切就是一個厲害的Leader,或是說一個厲害的管理者,不可能的,光是老師在這堂課最後給大家分析的個案都分析的零零落落...這實在是沒那麼容易,不過我深刻的明白,學習如何講道理,並運用所學過的分析工具、理論,強化自己的「概念化能力」,努力精通做一個管理者,絕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提昇自己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